【字体:
创新驱动,放飞科技强国梦想
日期:2017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

       10月20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四场集体采访活动上,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等科技界党代表介绍了我国科技领域发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5年来我国基础研究、重大工程、科技应用成果丰硕

  “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科技强国。”“我国走的正是一条‘以人才强、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局性、根本性的,有些地方还是突破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在介绍5年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就时,王志刚具体列举说,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世界上最先进,“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唯一一颗在天上实验量子通信的卫星,同样国际领先,我国科学家还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获得了全球最高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在重大工程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成果相继取得突破;此外,还有许多科技成果和老百姓生活很贴近,比如共享单车,集成应用了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电子围栏、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

  对于科技领域的巨大进步,代表们谈了亲身感受。

  “5年前,全球前五位的服务器企业中没有中国企业,今天有一半以上是中国企业,我国服务器产业实现了从跟随到并行再到领先的跨越式发展,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自豪地说。

  王恩东认为,技术创新突破是产品竞争力提升的根本所在,未来仍要坚持创新,使中国的服务器能在全球应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激发人的积极性,改革点燃新引擎

  “5年间,我们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鼓励科技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产业甚至自己办企业。”王志刚介绍,过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个人可能不一定有太多利益,改革之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50%以上要奖励科研团队,这样大家就有积极性了,“这使得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既得到社会尊重又实现了自己生活的改善,过上更体面的生活。”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王志刚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推出了1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改革主要围绕着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因为一切创新活动都是科技人员做出来的。”他告诉记者,这些改革涵盖了科技经费使用、科技成果评价、项目评审等诸多方面,使科技人员能把更多精力用在科研活动上,此外还进行了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下一步重点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产品、产业、商业模式等创新。”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就是科技人才。从去年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来,我们最大限度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更加充分地尊重科技人员创新,以更加包容的胸怀宽容科研失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良好的、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感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一定要双轮驱动,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工作者产生创新的原动力,才能真正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有很好的环境可以放飞自己的智慧和思想,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深切感受到,如今科研项目申请、经费预算、项目经费执行、项目执行汇报等环节都有所简化,有了更多的灵活性,“这让科研工作者能更好地在创新发展探索中取得更多引领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