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24日)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验形成的战略指导方针,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挑战,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一,科技发展为了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负担问题,不仅表现在庞大的人口规模上,更表现在人口质量上。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文发展报告2001》,1987-1997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韩国为2193人,我国与这些国家相差5-10倍。大规模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必须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培养现代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目标,努力满足公众的基本科技需求,提高社会的科技公平程度,强化国家在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等方面的责任,不断扩大科技公共产品供给,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扩散,鼓励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让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真正使科学技术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第二,科技发展服务人。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也往往是经济社会结构剧烈调整变化的关键时期。目前,国就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需求问题日渐突出和紧迫。比如,我国公众的卫生与健康保障条件仍然落后,特别是全国农村居民中有90%左右尚未建立起基本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就业问题正在成为我国较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并且表现出长期性、复杂性的特征;不断增强的活动强度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构成了尖锐矛盾。凡此等等,都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基本的出发点,高度正视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瓶颈性约束和挑战,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要实行积极的公共科技政策,把社会领域的科技创新置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地位,大幅度提高我国公共科技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覆盖范围,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福祉,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科技发展依靠人。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3200万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尖端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近年来,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国际性权威科技奖的人数寥寥无几,在国际权威科学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数量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印度。在科技创新中,尖子人才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往往就决定了一个研究团队甚至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历史上,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周培源、竺可桢、茅以升、袁隆平、王选等一大批优秀领军人物,我国才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优秀尖子人才的匮乏,使我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和把握重大的发展方向,因而也难以做出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科技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培植鼓励创新探索、敢冒风险、宽容失败、尊重不同学术观点的文化氛围。要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评价与奖励制度,以此引导科技人员尊重科学真理,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开放理念,打破学术封闭。要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把积极培养、使用、稳定和吸引人才作为科学和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广大科学和技术人员以及全社会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和创新潜能。